小贴士
2步打开 济宁新闻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济宁老手艺——柳编 篾编

2018-10-26 14:36   济宁新闻网   卢德斌

柳编,是旧时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和装饰品。这种传统的编织技艺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被称为乡村四大匠之一的篾匠,又有着怎样的奥秘?今天将带您探访济宁老手艺,柳编与篾编。

在民间,有这么一种手艺人,他们的技艺和乡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象锡补的锡匠、锯盆锯锅的锯匠、镶补的牙匠、制衣的裁缝、修补鞋的皮匠、弹棉花的弹匠等等很多很多。今天就要为您寻找两位依然坚守这种手艺的乡村能工巧匠。

邹城市郭里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镇,凫山山套间,山水相依、土地肥沃,催生了众多利于人们生产应用的原材料,能够用于柳编的柳条,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在郭里镇的屈北村,依然有人从事着最为传统的柳编技艺,郑培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郑培运今年62岁了,说起话来声音洪亮,透着农民的朴实。祖孙三代的传承,近50年的编织生涯,让郑培运的柳编技艺炉火纯青。一根根柳条,看起来没什么用,可一到他的手里,经过编织,就成了一件件实用的日用品,甚至工艺品。

柳编俗称柳货,用杞柳或柳条编织而成,大致可以归为准备材料、编织、上色三个步骤,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却是繁复和漫长的。在郑培运家中,各个房间内,都放置着不少柳条存货,一捆捆褪了皮绽放象牙白色的柳条,像月光一样铺开,这些都是他一点点积攒起来的。柳条存储起来比较简单,干燥通风,不受潮湿,就可以保存很久,待到使用时用水浸泡,恢复其柔韧性就可以了。

柳编的工艺并不杂,柳子只需要去皮,进行简单的处理,也无需复杂的化学反应,更没有什么繁多的工具,从制作工艺上少了高深的技艺,只需要一双勤劳的手,就可以完成。但经年累月,积累的经验,熟能生巧的那份手艺,是一般人学不来的。

柳编的编织花样繁多,郑培运自己就能编出上百种。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小提篮就涵盖了柳编的两种主要形式,在手法上也有变换。

对于郑培运来说,完成一个柳编,少则几分钟,多则1个星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柳编是一项手艺活,手指部分承受的力量极重,郑培运这双厚实的手,见证了柳编的兴与衰;这也是一双灵巧的手,编织了柳编的精和美。虽然是通过柳编维持生计,养家糊口,但天长日久,难免对柳编多了一层感情,那是对生活的最朴实的爱。

随着时间的流逝,精通编织技艺的老人们一也个个老去,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柳编工艺无人承继,郑培运难免担忧,但他也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屈北村,除了柳编之外,还有着一种现在更为罕见,更为古老的职业,篾匠。代表性传承人郑召清今年67岁,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兼做篾编生意。

所谓“篾”,指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然后进行编制物品。篾匠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有一种说法是它与木匠、石匠、铁匠,并称为乡村四大匠,这是因为篾制品,曾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而郑召清的手艺,传承自他的祖辈,并一直没有间断过。

由于济宁地区并非竹子的盛产之地,所以郑召清的篾匠手艺与普通的篾匠有所不同,常规意义上的篾制品,全由竹片制成;而济宁乃至北方地区,大部分有关篾匠的日用品,中间的部位大都还是柳编工艺,而篾匠只是负责包边加固的工序,用郑召清的话来说,这叫行有行规,做哪一行的就专做哪一行,不能随意逾越。

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近年来,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的冲击让竹制品的市场小了不少。如今,从事传统竹编手艺的人已不多。但是我们相信手工的灵气是机器无法代替的,纵然时光流逝,传统的竹制品在市场上依然有自己一席之地。(记者 卢德斌)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