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济宁新闻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朱承山:守护济宁城的文化历史血脉

2019-08-26 10:27   大众网济宁·海报新闻   史欣欣

悠悠数千年,济宁城的历史从来不是一句话、一页纸能够讲清的,而济宁市博物馆的首任馆长朱承山却对这里的故事了然于胸。

“高大上”专业 山东大学首届考古生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除了蕴含丰富的人文故事外,还有珍贵稀有的历史文物。而这些都需要一一被发掘,考古专业也随之而生,朱承山就是山东大学第一届考古专业的毕业生。

在大众眼中,考古是个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专业,“其实我上学那时候没觉得考古这个专业特别难,从小也没觉得学习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朱承山告诉记者,在他小学的时候,班里四十多个人,他始终是第一名,到了初中,第一篇作文更是被全年级老师当做范文去给其他同学讲解。“其实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多读、多看、多写就可以。”朱承山说。

1971年,一直成绩优异的朱承山被推荐到山东大学的考古专业,专业课以考古学、古文字学、中外历史为主。朱承山说,到现在他觉得最可惜的就是,甲骨文学的不好,只学会了如何辨认,但没有从当时的老师那里学会如何研究及演变的方法。

面朝黄土 墓葬区一待就是好几年

考古对与社会、国家的贡献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历史脉络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重现,更让人们领略到文物的多彩。在朱承山大学时,就参与到大汶口文化遗址以及泗水尹家城的发掘。

“谈不上对哪个印象深刻,以尹家城来说,那有原始社会龙山文化的遗址。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大约10米高的不规则椭圆形高台地,但遗址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文化堆积层自上而下分为耕土层、汉及近代文化层、商、周文化层、岳石文化层、龙山文化层。”朱承山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虽然有多层,但其中以龙山文化层最厚,遗物也最丰富,遗址中发现房基、墓葬、窖穴以及灰坑多处,各种器物更有千余件。

其实,无论是通过小说还是电视,大家都能了解到,很多大型文物开采区都在荒郊野岭,一眼望去便是黄土一片。在发掘过程中,更要经历日晒雨淋,风餐露宿。可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他们一待就是一年,甚至更久。

“我记得那是1977年到1978年,我们四百多人在曲阜的鲁国古城进行考古勘探。”朱承山说到这里,眼神中闪着光,他说,通过两年的时间他们勘探、发掘,了解了这座古城的遗迹分布及其时代。这是一座3000多前的古城,有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宫殿以及长达24华里的城墙。

故城遗址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古迹,目前早已用各种措施加以保护,朱承山认真地告诉记者,考古这个行业不仅需要一双观看的眼睛,还需要大量的知识,鲁国古城这处遗址的保存对研究周代历史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劝走24个单位 十二年时间建起济宁博物馆

随着考古文博节目的推出,各种国宝从博物馆中“走”了出来,更成为新晋“网红”。济宁市博物馆则于1985年开始筹备建设,直至1997年正式建成,在众多博物馆中可谓是一个“年轻的”场馆。

“1985年5月,济宁市博物馆在铁塔寺门前挂了牌,后来十多位人大代表共同呼吁要建立一座属于我们济宁的博物馆,到了1992年的时候才正式批复建设新馆。”朱承山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因为涉及到馆址处在旧城之中,需要动员其他单位以及居民的迁出,所以当时他们与拆迁办也是做了很多工作。

24个单位,朱承山要与他们商量、沟通,这些还比较容易。可还有在当地居住的老百姓,需要反复开会、讲道理、做工作。“你要说难,那是肯定的,当时还有老百姓放狗咬我们啊。”朱承山笑笑说,可这工作还得继续做,博物馆不能不建。

从挂牌到建成,济宁市博物馆用了十二年的时间,馆藏文物从不足3000件,到现在的近万件,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曾经繁盛的济宁以及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而那些曾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通过朱承山对于济宁的发掘与研究,得到了新的传承。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