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济宁新闻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2021-05-19 17:14   光明网   霍雨慧

作者:济宁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霍雨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首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指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短期与长期、实与虚的关系,为文化兴盛发展提供正确的前进方向。

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关键一环。文化建设是政治文明的“指路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坚实保障,先进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政治文明提供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黏合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建文明中国和谐社会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让全体社会成员凝心聚力朝着同一个方向目标努力。

二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持续迸发,社会价值也更加多元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面临各种低俗文化和不良思潮带来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眼前放眼未来,准确把握当前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难题怪题,有效解决当务之急的同时彻底根绝隐患,做到短期效益和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是实与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虽是无形的存在,但其在国民教育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软实力已经构成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文化建设实与虚的关系,就是要重视文化内在蕴含的不可触摸、不可或缺的力量,将文化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形式主义,杜绝“文化形象工程”泛滥现象,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化入心田,秉持实干精神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切实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站在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对其做了规划和设计。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正确处理三种关系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文化的灵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背离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解决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处理好文化建设中部分与整体、长期与短期、实与虚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群众,促进人民群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度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其次,要坚定文化自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回答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二者是相互交融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自信的综合体现,承载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强国梦,彰显了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中国精神。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增强精神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前进的指路灯,久久为功。

最后,要坚持以人民为导向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发展文化事业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要以增进人民群众精神力量为奋斗目标,做到满足多样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得到很大程度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必然伴随着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新时代,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是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发展文化事业过程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时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以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文化强国真正“强起来”。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