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济宁新闻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创新引路补短板——济宁市2020年科技创新发展综述

2021-05-20 08:25   济宁日报   刘传伏

2020年,济宁市紧扣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三项工程,推进科技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三大计划,开展创新资源对上争取、科技服务进企业、助力园区主导产业集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四个行动,持续放大产研院效应,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济宁市被认定为支撑绿色发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城市,成功入围国家“百城百园”计划,太阳纸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济宁市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工作专班,综合采取政策扶持、辅导培育、考核激励等措施,健全完善引导、培养、激励、储备一体化培育体系。积极兑现奖补政策,为107家高企争取省小升高奖补资金1070万元,有效激励企业申报积极性。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14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连续第3年取得历史突破。其中,高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居全市首位。

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稳步扩大。济宁市完善科技企业孵化服务,打造“研发——孵化——生产”全生命周期创新服务体系,奖补6家孵化器、众创空间120万元,促其优化提升。2020年,全市孵化器、众创空间在孵企业达到905家、毕业企业159家。将有一定基础的中小企业导入产业园区,组织中小企业参加竞技行动、创业大赛,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等重点培育、促进快速成长,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704家、较上年增长76%。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济宁市做好调研梳理,将76家未纳统的高企全部纳入统计,扩大纳统企业规模。实施“231”产业科技攀登计划,对引领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9.78%,较上年提高9.08个百分点,占比增幅居全省第4位。

搭起高层次科技人才平台

创新谷建设破题起步。济宁市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济宁创新谷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济宁创新谷发展的若干措施》,创新谷建设运行机制基本理顺,高标准建设“济宁创新谷”一核多区布局。向“创新谷”核心区注入优势创新资源,创新谷核心区集聚高端院所12家,麒麟岛、蓼河国际英才港、资本中心等功能模块投入运营,全市研发设计中心和人才聚集高地初具雏形。以“创新谷策源、各园区承接、产业链协同”模式,向核心区、协作区导入成熟孵化项目30余个,辐射带动各县区创新发展,“创新谷”创新策源和产业引擎作用初步显现。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多项突破。制定出台《济宁市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扶持意见》,加强政策引导,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激励其更好发挥作用。2020年,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争取省级众创空间8家,均居全省第3位;新建省院士工作站10家,居全省第7位;探索以创新创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升级模式,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20家,其中,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省级共同体。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全市通过省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15家。

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快速发展壮大。成立全国首个地市级引智联盟,首批吸纳集体会员107家,走入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主阵地。我市4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人数列全省第2位。1名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通过科技部评审,实现济宁该领域新突破。1个“省重点人才工程”团队项目获省政府批准,引进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273人,6人入围2020年度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决赛答辩,为入选2021年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打下良好基础。7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通过评审进入实地考察。33人经市科技局推荐在“赢在济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占全市获奖人数的60%以上。

产学研合作“广开门路”

新型科技攻关体系初步建立。济宁市在全省率先研究出台了全新的《济宁市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创新技术攻关机制体制,整合设立1.5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于推动计划项目改革。其中建立动态管理的科技项目、科技平台储备库,储备全市在研科技项目491项、在建科技平台156个。

与大院大所合作日益加强。与100余所高校、60余个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目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共建模式,建设实验室30余家。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50余次,成功举办产学研合作暨院士专家恳谈会,总投资32.8亿元的24个项目集中签约,近一半是与院士或院士团队合作项目,目前已落地项目21个。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市产研院创新引领效应继续放大。助推“一区一业一所”体系建设,面向全市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共建产业研究所9个。协调山东产研院参与济宁经开区、嘉祥县等基金共建,累计争取山东产研院资金支持1.51亿元,居各地市首位。全年专题调研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企业 154 家,对接高校科研院所 32 家,促成济宁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8个,签约金额2619万元。将基金作为引进产业化项目的主要手段,引进落地产业化项目12个,通过“增链、补链、强链、铸链”实现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了新材料、精细化学、高端装备制造3个产业集群。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71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08.29亿元、较上年增长107.37%。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签约落地项目6个,其中3亿元以上的项目3个,累计到位资金8706万元,超额完成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开通科技成果贷款风险补偿绿色通道,为1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195笔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共授信9.37亿元,实际发放贷款7.52亿元。

2021年,济宁市持续向“创新谷”核心区注入优势创新资源,打造全市研发设计中心和人才聚集高地,以“创新谷策源、各园区承接、产业链协同”模式,辐射带动各县区和鲁南地区创新发展。继续畅通高校院所与企业技术成果沟通对接渠道。围绕“全市企业研发需求”和“全国重点技术分布地图”两张图谱,每月确定一个主导产业,开展一次产学研对接活动,助推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在济宁转移转化。4月份,收集技术需求317项,技术成果300项,首场产学研对接活动暨高端装备制造论坛成功举办,26个项目集中签约,研发总投入3.5亿元。成立科创载体指标推进专班,建立健全调度、评价两个体系,全力实施科创载体和人才团队提升行动,截至4月底,全市共引进合作高校院所43家,对接134家,建设创新平台5家,储备150家。目前,已通过摸底调研,储备省级以上人才工程后备人选118人(其中,创新类人才75人、创业类人才43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十四五”期间,济宁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推动区域协同创新,重点突破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重点技术领域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格局,打造绿色发展国家级创新城市、国家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区、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5%,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新增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100人、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平台80家,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进入全省前5位,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