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济宁新闻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济宁老手艺——西田泥咕咕

2018-10-18 17:06   济宁新闻网   卢德斌

走村居,看变化,西田泥塑火起来!泥咕咕,不一般,核心技术不外传。这里为什么能成为济宁泥塑的品牌?传统非遗的活态传承亮点在哪? 今天将带您探访济宁老手艺——西田泥咕咕的故事。

西田村是邹城市唐村镇东部的一个普通村庄,而泥咕咕是西田村传统的泥塑手工艺品,心灵手巧的村民,通过道道工序把当地丰富的黄胶泥制作成中空的泥塑,并钻孔成哨,这种哨子可以发出类似于布谷鸟的宏亮悦耳的“咕咕”声,听起来如同布谷鸟在宣告春天的来临,寓示着一年的劳作和一年新的希望又要在生活的土地上启程了,所以当时的人们,便将这种寄托了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的哨子叫做“泥咕咕”。

西田村制作泥咕咕年代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当时西田村还叫做谭村,一户江苏镇江孔氏人家迁至该村时带来了这种手艺,后又相继传给了当地的谭姓和惠姓人家,现如今孔姓、谭姓都已经消失,村民以惠姓居多,村名也已改为了西田,但泥咕咕以其特有的魅力作为一项谋生技艺在该村传播开来并传承至今。村民惠计光,就是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据惠计光介绍,建国前期,兵荒马乱,土地贫瘠,村里的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靠捏泥咕咕换钱养家,捏泥咕咕的从业人员最多时几乎占到全村人的三分之一,当时有句俗语:“西田捏咕咕,一天不捏喝不上糊糊。”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这种手艺,实则是西田村民对生活的无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咕咕已经慢慢消失在了人们的生活中,直到现在,全镇会捏咕咕的艺人仅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2015年,唐村镇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为每个村庄量身打造建设规划,通过挖掘人文历史、乡土风情,不断寻找村庄发展结合点。西田村的泥咕咕作为重点村级工程被列入发展规划,几位老泥塑艺人也被村委请来,成为西田泥塑工作室的主力军,唐村镇把西田泥咕咕从村里搬到了“梦想小镇”创客空间,从此田泥咕咕不再是逐渐没落的“老营生”,摇身一变成为了西田的“活招牌”。与此同时,还聘请了在泥塑,彩塑方面颇有造诣的王鹏老师,为传统的泥咕咕出谋划策,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他对泥咕咕的历史,考证的更为久远。

不只是厚重的历史积淀,为泥咕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之所以泥咕咕为西田村一家独尊,还因为西田村的土质细腻,切黏性大,十分适合泥塑的捏制。

在以前,西田泥塑以手工作坊为主,农闲时期,全家围坐一起,一边制作,一边闲聊,和泥造型,各司其职,制作出来的泥咕咕晾干后,在自家的小土窑进行烧制。每家每户窗台上、墙头上、灶台上,到处都摆满各种各样的泥咕咕。

据西田泥咕咕的传承人惠计光老师介绍,泥咕咕的制作工艺主要是:一、模具制作;二、手工制泥;三、模塑;四、晾干烧制;五、涂彩。

西田泥咕咕的制作方法目前主要以模塑制作为主,将准备好的湿润的黄胶泥用模具压塑成各种雏形,再用事先准备的竹木棍加以精细雕琢,呈现出泥塑形象的五官或花纹,而后放到阴凉处阴干,干燥后入柴窑烧三五小时。待凉后取出上黑色打底,再上大红大绿等颜色,最后经细致描绘就大功告成了。

西田泥咕咕深深的扎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农民的生活之中,丰富的形象,均来自于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和生产生活的观察、领悟与解读,飞禽走兽、人物祭器,等等,无不生动、鲜明,流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反映着劳动人民朴实无华的情感,其中鸟类是西田泥咕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题材,多种多样,造型丰富。在题材表现形式上,西田泥咕咕并不是务求纤毫的“写实派”,而是运用大量的概括性的、象征性的、夸张性的手法进行作品呈现的“印象派”,劳动人民们依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想象力,将对生产生活无比的热爱之情直接展现到手中的泥咕咕上,大胆取舍,特征夸张,将最能表现一件作品的主要特征无限放大,舍去细枝末节,以型传神,似是而非,突出一种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更加满足自己的祈愿的现实美感。

现在,在新的运作方式、新的手工艺人的相互配合下,西田泥咕咕更是发展成为多种多样的西田泥塑品牌,焕发了新的活力与色彩。(记者 卢德斌)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