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孔月兰 通讯员 梁恒通 赵海燕 程明明)近年来,邹城市以党建引领,统筹谋划,通过村企联建,人才回引等措施,激活文旅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农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新业态,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每到周末,邹城市郭里镇独山村陈氏酱园研学基地,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酱菜传统制作工艺。
游客:“带着孩子来这里体验体验,感受劳动的快乐与收获。”
陈氏酱园负责人陈伟:“做研学游这一块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的酱文化传承下去,每个孩子来这里能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现在能同时接待三百到五百人数的大团队,就把我们的接待能力整体上提升了。”
陈氏酱园是独山村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然而,近年来,由于经营模式单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发展压力。
陈氏酱园负责人陈伟:“由于产品较为单一,利润点也比较低,我们的规模一直提升不上去。”
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2024年,当地整合市派第一书记项目资金200余万元,与陈氏酱园合作,打造了20000㎡的酱菜加工研学基地。
邹城市郭里镇党委副书记(挂职)、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边塞:“我们协调了五厘山、独山等10个村的第一书记资金,投入到这个项目,每个村每年可获得6%的收益。”
陈氏酱园负责人陈伟:“今年(2024年)我们每个月平均能接待20多个研学游团队,带动企业增收50多万元。”
借助酱园研学基地,当地不断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条,规划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新业态。
邹城市郭里镇独山管区书记刘振水:“把村里十来套闲置的老房子,进行规划改造,发展民宿,这个项目建成之后,预计能带动周边村里20多人就业。”
陈氏酱园负责人陈伟:“把房子挑选出来,然后按照回归自然的标准,把民宿打造出来。村民也可以和公司一块投资,也可以我们投资好,他们自己管理。”
推动文旅融合创新,人才是关键。郭里镇土陶烧制技艺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制作土陶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当地实施人才回引政策,吸引本土人才回乡投资创业。政策招引下,在外地创业的村民张晋返乡创办了陶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打造了百余款文创土陶产品。
山东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晋:“建设了(土)陶产品体验区和柴烧区域,打造了非遗工坊,召集我们村的村民20多人,把这个技艺逐渐地再熟练,把这个传统工艺我们恢复了。”
目前,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企业每年土陶产品销售额达到100余万元,带动30多人实现就业。
山东伏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晋:“我们逐渐把研学这个项目做大,特别是暑假期间,孩子们来的很多。”
邹城市郭里镇党委组织委员刘苏苓:“逐步完善人才回引政策,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目前通过人才回引发展产业项目8个。”
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全域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郭里镇整合凤凰山农事体验、制陶工坊等特色产业,精心打造出一条集采摘、体验、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研学线路。2024年,郭里镇共举办农民丰收节、非遗手造体验游等活动40余场,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邹城市郭里镇党委书记李平:“充分发挥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将文化旅游、观光农业、特色产业等紧密融合,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立足各村产业特色,近年来,邹城市吸引各类资金60.3亿元,建设农文旅、产供销等融合项目292个,区域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