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无棣县小泊头镇地处山东北端,濒临渤海,土地盐碱,淡水资源贫乏,植树造林立地条件极差,被称为“绿化禁区”。过去30年来,农技人员刘国利和同事们通过摸索一个个土办法,让家乡的盐碱地穿上绿装,实现林茂粮丰。
又到了马牙枣成熟的季节,山东滨州无棣县小泊头镇高级农艺师刘国利开始忙碌起来,跟果农一起查看枣树长势、收成情况。马牙枣是小泊头镇传统的果树品种,但由于是在盐碱地里生长,产量和品质一直上不去。
【同期】山东滨州无棣县小泊头镇高级农艺师 刘国利
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开甲模式,也就是在主干开甲改变为主枝开甲,在主枝的下部留有更新枝,来进行开甲。比方说这个部位,这是今年的开甲部位,它下枝有一个新生枣头,作为更新枝进行培养,当开果枝老化以后,就把它培养成更新的骨干枝。
【解说】一个小“手术”,解决了枣树“开满花、坐满果、落满地”的老问题。跟其他地方的果树生长环境不同,这里的果林长满“野草”,像是荒芜多年无人打理。其实,这也是刘国利跟高校农业专家们琢磨出的办法。
【同期】山东滨州无棣县小泊头镇高级农艺师 刘国利
草长到一定的高度,我们再把它割下来铺到底下,通过果草共生现在也起到明显的效果,地下土壤微生物含量也在明显增加。因为我们的栽培模式是高起垄栽培,通过附草以后,抑制盐分的上升,而且使土壤(品质)得到有效改良。
【解说】刘国利说,通过树下养草,改变了果林“小气候”,让土壤变得疏松,微生物含量增加,马牙枣的品质也有所提升。
【同期】山东滨州无棣县小泊头镇果农 卢振刚
原来有些半信半疑,有些事不愿意听,现在是百分之百听。产量(的变化)不是最主要的,是枣的品质,一个是产量,就是年年丰收,没有说今年好了过年不好了,没有大小年。
【解说】1990年,刚满20岁的刘国利成为小泊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一名技术员,开始琢磨果树栽培技术改良。短短几年里,他研发的新技术使每亩枣林增产近一倍,达到2000斤,镇上一下子多了不少“万元户”。为了解决盐碱地树木成活问题,从2008年起,刘国利和同事又开始探索“万亩生态林场”建设。
【同期】山东滨州无棣县小泊头镇高级农艺师 刘国利
我们小泊头镇地处山东省的最北部,土地盐碱,淡水资源缺乏,植树造林的难度非常大。在2008年,我又开始结合盐碱化程度比较高的土地,利用率比较低,鼓励一些大户对未利用土地种植用材树木,特别是种植了在我们当地适生的白蜡树。
【解说】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刘国利摸索出几十种绿化方法,从中选出“挖沟筑台,平整土地,蓄淡压碱,改善立地条件”的绿化方案,有效破解了盐碱地造林成活率低的瓶颈。现在,小泊头镇已经成立6家苗木合作社,吸引2000余户农民入社,栽植各类苗木210余万株。
【同期】山东滨州无棣县小泊头镇高级农艺师 刘国利
一天一只鸭子能产一枚蛋,一枚蛋卖到一块五毛钱一个,效益是比较高的,再就是它的粪便可以发酵以后施到树下,促进树木的快速增长。
【解说】万亩林场郁郁葱葱,林下经济风生水起。滨海盐碱地不仅生态好了,村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这两年,刘国利又钻研起了玉米种植技术的改良。在小泊头镇的滨海盐碱地吨粮田示范区内,几十亩玉米试验田长势喜人,很快就能迎来丰收。
【同期】山东滨州无棣县小泊头镇高级农艺师 刘国利
针对盐碱地粮食种植模式,我们设了好多的试验处理。这边是对照,这边是处理,这边是用的深松分层施肥单位精播机,这边是用的常规的,目前来看,你看高度上和苗的粗度上,差别非常大了,效果非常明显。
【解说】吨粮田是指每亩地每年粮食产能达到1000公斤以上的农田。在一些土壤肥沃的地区,这个目标不难实现,但是在无棣县,这个数字一直停留在800公斤左右。为此,农技人员引进了上百个小麦、玉米品种,通过优良品种筛选、土壤修复肥料等方法,提升农作物产量。
【同期】山东滨州无棣县小泊头镇高级农艺师 刘国利
希望通过盐碱地吨粮田示范区的建设,要达到玉米平均(每季)产量550公斤,小麦达到450公斤的一个产能目标。
【同期】鲁东大学教授 邹宁
在我们农业和生物学这两个领域,一般人最不愿意干的事就是育种和植物耐盐碱的筛选,因为它出成果太慢,需要很多很多的工作,很长时间的持续不断的工作才能得到一点成果。这方面的工作,尽管出成果很难,但是一旦有进展,有成果的话,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涉及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解说】现在的小泊头镇,一排排绿树掩映着村庄,万亩林场郁郁葱葱,枣业带来红彤彤的日子……小泊头镇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7%提高到28.7%,渤海之滨的“绿化禁区”正在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新华社记者王欢报道员蒋惠庆山东滨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