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我们迎来美好的长假,谣言却还是不放假:“采样棉签有毒”、“不换三代社保卡影响待遇发放”、“美媒曝光东航MU5735事故原因”......朋友圈的这十大谣言,你看到过几个,又看到过几次呢?
五月朋友圈十大谣言
01.采样棉签有毒,有荧光,有放射性元素
典型谣言样本
有传言称核酸和抗原检测时使用的采样拭子有毒:“它(采样拭子)不叫棉签,因为它是化纤,专业名叫荧光探针,里面含有易折断的尼龙纤维、致癌剧毒环氧乙烷、莫吉隆斯纤维、放射性元素锝、致癌荧光制剂……会损伤血脑屏障,对面部神经及嗅觉神经造成损伤”。
真相:
目前,绝大多数核酸和抗原采样拭子的顶端确实是尼龙纤维植绒拭子。不过,这不是说采样拭子的纤维容易折断。细密的尼龙纤维固定在采样器顶端,是为了更好地收集样本。
采样拭子是为了采样生产的,本身不含有任何浸泡试剂,也无需含有试剂;同时,采样拭子属于医疗器械,合格产品的基本要求就是无毒无害。传言所称的“环氧乙烷”“锝”等也与采样拭子无关。
原料市场也并不存在传言中所称的“莫吉隆斯纤维”,只有“莫吉隆斯症”这一带有争议的医学症状命名。
“荧光探针”指的是荧光分子标记的DNA探针,仅在实验室检测管中添加使用,在拭子采样环节,完全不会使用荧光探针,不可能影响市民身体健康。
(上海辟谣平台)
02.抗原检测样本提取液中含剧毒易爆物质
典型谣言样本
近日,网络流传一则消息称,“测抗原的提取管中含有剧毒的叠氮化钠,有剧毒且易爆炸。
真相: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教授王颖表示,叠氮化钠是一种防腐剂,有一定毒性,但是,将其用于样本提取液时已经过高度稀释,含量很低,危害很小。
固体形态的叠氮化钠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爆炸性。不过,在抗原检测提取管中,它处于水性形式,不会造成爆炸危险。所以,总体而言,使用者不要担心样本提取液,只不过不要刻意接触样本提取液。如果不当心触碰,使用清水清洗即可。
(上海辟谣平台)
03.美媒曝光东航MU5735事故原因
典型谣言样本
近期,有美国媒体发布了关于“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原因的相关报道。
真相:
经中国民航局与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参与事故调查人员证实,对方明确表示,未向任何媒体发布有关调查信息,他们严格按照《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3的框架要求,与中国民航局开展合作,并将根据需要继续为查明事故原因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目前,“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调查部门正依据调查程序,深入开展残骸识别、分类及检查、飞行数据分析、实验验证等相关工作。根据国际民航公约相关要求,调查部门邀请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作为航空器设计制造国的调查方参与调查。
中国民航局表示,将继续与参与调查的各方保持密切沟通,科学严谨有序地开展事故调查工作,并按照《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和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要求,及时、准确发布事故调查情况进展和相关信息。
(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网头条号)
04.网警开始普查,退休工资也要没了
典型谣言样本
近期,这则谣言以不同的变种在网络上传播。
真相:
上海辟谣平台从权威部门获悉,此传言为不实信息。经有关部门溯源,最早由外省市人员谢某某(男,73岁)于5月9日23时在微信群内发布。
(上海辟谣平台)
05.不清洗口腔做核酸检测会出现假阳性
典型谣言样本
近日,这样一条“提示”在朋友圈被多次转发。
真相:
实际上,由于饮食引起的核酸检测假阳性这一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贵州省疾控中心实验中心专家表示,不论是核酸检测,还是抗原检测,都有一定的假阳性概率。假阳性结果的出现没有整体的规律,多由实验室污染或操作不当造成,受饮食影响而导致假阳性的概率非常低。
(贵州疾控)
06.不换三代社保卡影响待遇发放
典型谣言样本
近日,有传言称参保人员必须于规定期限前将第一代、第二代社保卡更换成第三代社保卡,否则就会影响使用和待遇发放等。
真相:
第三代社保卡和第二代社保卡相比,只是增加了非接触交易功能,对于使用者来说没有任何区别。
此前制发的第一代、第二代社保卡均是国家标准卡,可以在就医、买药和待遇领取等方面与第三代社保卡一样应用,无须进行更换,完全可以继续正常使用,国家目前没有第一代、第二代社保卡停用的计划和时限。
所以参保人员只有当社保卡丢失或者损坏时才需要进行更换。广大参保人员不要听信传言,急于换卡。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07.戴口罩能吹灭火苗说明口罩失效
典型谣言样本
网上流传着一种口罩能否阻隔新冠病毒的“快速验证方法”。原理是戴着口罩能把火苗吹灭,就说明口罩已经“漏洞百出”,才会让气流轻而易举地通过。
真相:
以此作为口罩失效标准过于片面。因为能否吹灭火苗,与火苗大小、吹的距离以及佩戴口罩的方式都有关系。
口罩之所以能阻挡病毒主要靠熔喷布,若想确保熔喷布口罩的有效性,需首先满足以下3个条件:其一,需在正规渠道购买标有合格生产批号及符号国家标准的口罩产品;其二,要正确佩戴口罩;其三,要正确使用口罩,不能反复多次使用。
(光明网)
08.网传“3名男女感染SK5病毒死亡,别吃杨梅”
典型谣言样本
近期,网上广泛传播一则有人吃杨梅致死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
真相:
经福建辟谣查证,并不存在贵阳医学院,中央电视台也没有报道过该消息,目前医学界根本不存在SK5病毒,网传消息不实。
事实上,这是一则不折不扣的老谣言,早在2016年有关感染SK5病毒的谣言就已在网络上疯传,上海、青岛、西安、大连、秦皇岛、重庆、洛阳等地都出现过类似信息,公安机关和权威媒体都曾辟谣过。
(福建省互联网辟谣平台)
09.这几种甲醛菜,菜贩子从来不吃
典型谣言样本
近期,朋友圈里流传着诸如“这几种甲醛菜,菜贩子自己从不吃,别怪我没告诉你”之类的“科普文章”,称菜市场中常见的娃娃菜、金针菇等都含有甲醛,伤肝肾还致癌。
真相:
首先,蔬菜中的甲醛,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内源性的甲醛是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天然存在于许多食物中,这类甲醛含量极微少,对人体基本不会产生危害。
外源性的甲醛则是在食物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不当使用或违规添加的,随着食品技术的进步,防腐储存的处理方法有很多,而甲醛有很大刺激气味,很容易被发现,商家没必要冒着巨大风险使用。因此,即使有“甲醛菜”,也只是个别现象。
其次,甲醛是一种极易挥发的物质,正常情况下,运输、储存以及烹饪过程中都会挥发到空气中,即使蔬菜存储中真的用到了甲醛,残留量也非常低。
(中国消费者报)
10.柠檬比化疗强一万倍
典型谣言样本
网上传播着“柠檬比化疗强一万倍”消息,引发网民的关注。消息称:柠檬(柑橘类)是一个神奇的产品,可杀死癌细胞,功效10000倍强于化疗。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因为在实验室制造的人工合成药物为大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
真相:
根据中国科学院科普:目前根本没有比较化疗和柠檬的抗癌效果的研究。
许多文献报道证实,柠檬的类黄酮、柠檬苦素类似物、单萜类、香豆素类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确具有抗癌抗氧化功效。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细胞层面或者动物实验阶段。对人体是否有效,有效剂量是多少,副作用有哪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福建省互联网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