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济宁新闻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谈古论今|走上人民币图案的山东姑娘

2023-02-21 09:12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于国鹏

□ 记者 于国鹏

“20元人民币老爷爷”黄全德于2月18日去世,众多网友留言缅怀,表达敬意和哀思。我不由得联想到另一位曾经走上人民币图案的人物,我们的山东老乡金茂芳。

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上的“女拖拉机手”,其创作原型之一就是金茂芳。她老家在山东济宁,参军后入疆,成长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山东省吕剧院以这些女兵的事迹为题材,创作排演大型现代戏《补天》,演出后大获成功,2005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

94岁的“20元人民币老爷爷”能够赢得大家尊重,主要在于他体现的那种乐观自信、勤劳质朴的作风和品质。据广西头条NEWS的报道,黄全德是漓江最年长的渔翁,他被网友称为20元人民币背景中“华中渔翁”的原型。在漓江边,他常身穿蓑衣,戴着斗笠,肩挑两头各栖着鸬鹚的竹竿,像极了20元人民币背景图上的老人,全球各地都有慕名而来的游客,久而久之他便成了漓江山水的“代言人”。每当游客和他搭话时,他总是乐呵呵地回应,满面笑容。

阳朔县漓江景区官方抖音号发布这个消息时特别评价,渔翁老爷爷是漓江文学底蕴的代表,平常他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热爱生活的老人,在接待五湖四海访客的时候,又毫不吝啬地展现毕生积累,尽显睿智和善良,后辈学习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品格和毅力,也会从他的手中接过接力棒,传承漓江精神。

金茂芳的经历更多了一些跌宕起伏的色彩,沉淀出更丰厚的人生况味。她出生于1933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进疆女兵、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她先后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评选中,她榜上有名,被表彰为践行和弘扬“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价值理念的杰出代表。

我曾经面对面采访过金茂芳,她讲述的许多细节我记忆犹新。2005年,在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我跟随“齐鲁文化新疆行”交流考察团前往采访。9月25日晚,交流考察团的艺术工作者们来到石河子市,在石河子大学体育馆表演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当晚的观众中,包括200多名当年进疆的女兵。那时候,她们都已经七十岁上下。听说从老家来了艺术团,她们都早早赶到现场,要见一见老家来的亲人,听一听熟悉却久违了的乡音。

那次演出的节目,无不包含着浓浓的乡情。一曲欢快诙谐的民间乐曲《打枣》,让她们回忆起童年的生活场景;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岱江演唱的吕剧选段《马大保喝醉了酒》、民族交响乐《沂蒙山》、二胡独奏《绿色的思念》、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节目,带来了打动心弦的乡音,带来了家乡亲人的亲切问候。

金茂芳也是观众之一。演出结束后,金茂芳热泪盈眶,拉着老乡们的手不愿放下:“回去告诉山东老家的人,我们在这里挺好的,我们山东老兵没给咱山东人丢脸。”

第二天,我再次采访金茂芳老人后,对她的经历、对她与石河子这座城市的成长有了更多了解。

在这次采访中我了解到,石河子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1950年,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入疆,屯垦戍边。王震偕陶峙岳、张仲瀚来到石河子踏勘,指着戈壁滩上的漫天芦苇荒草说:“要在这里开垦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一代兵团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茫茫戈壁滩上开始创建这座新的城市。

为了支持屯垦戍边,齐鲁大地、湘江两岸的女兵踏上西行列车,投身到热火朝天的军垦事业中。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万名山东女兵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援边疆建设。她们的到来,为戈壁滩的男人世界注入了柔美,她们也成为伟大的“荒原母亲”,孕育了军垦第二代。

金茂芳于1952年入伍,是第一代进疆女兵。在接受采访时,她回忆说:“我是8月1日正式参军的,正好是建军节,这个日子我永远忘不了。”一路西行入疆的经历,她也记得非常清楚。从兖州坐上火车,到西安后换乘汽车。那个年代交通条件不好,那一段距离,仅火车就坐了33天。因为急切地盼着当兵,心里已经装不下别的东西,离家的时候,她只带了一床被子,连换洗的衣服都没带。到了兰州,她又患上了疟疾,把同行战友的被子全盖在身上,还是觉得冷。

她也非常清晰地记得对石河子的第一印象。辽阔的荒原上,只有一座两层的楼房。这座建筑,就是后来改建为军垦博物馆的军垦第一楼。除此之外,四周全是戈壁滩和荒草。

面对这种艰苦的环境,当时确实有些女孩子哭了,一方面是出来后想家了,另一方面也是接受不了这种环境。但她们心中对未来还是充满憧憬,就在这样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加入建设边疆的滚滚洪流。那时候,各种困难可想而知。金茂芳说:“水显得尤其珍贵。吃的水,要用拖拉机从外地拉来,一人一杯。早晨的洗脸水舍不得倒掉,沉淀后用来洗别的东西。”

金茂芳说,像纺纱、纳鞋底这类活儿,女兵们理所当然都接过来了。在垦荒种田、艰苦奋斗这方面,她们也和男兵一样,毫不逊色。金茂芳是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也是兵团的一位劳动模范。她回忆,1959年1月28日,她随一支运输队搞运输,正巧遇上寒流,气温迅速下降到零下45摄氏度。车被冻住了,发动不起来。她一着急,想着用嘴吸一下油管。结果,嘴唇就被粘在那儿了。她赶紧用舌头舔,好不容易把油管拿开,嘴唇脱了一层皮。那次运输任务,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走了4天4夜。回到驻地,手肿得像馒头,嘴好几天不敢吃东西。她说,虽然自己受了些苦,但国家财产没受损失,心里还是特别骄傲的。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如此。

金茂芳是女兵群体的一位杰出代表。她们这个群体,每个人的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奋斗与奉献的精神品质都是一样的。她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语调都是那么从容平淡,依然会带给倾听者一种激情燃烧的荡气回肠之感。

以这些故事为题材,山东省吕剧院创作了一台大型现代吕剧《补天》。这台大戏由刘桂成、孟令河、赵均伦三位国家一级编剧担任编剧。为了写好剧本,他们专程前往新疆采访和体验生活,从北疆到南疆,辗转三万余里,仅山东籍女战士就采访了近百位。在《补天》正式搬上舞台后,编剧赵均伦曾经表示,采访过程历历在目,即使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一回想起来还是很容易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由此可见,这些女兵和她们的故事给编剧们带来何等强烈的震撼。这大概也正是创作者能把《补天》写得如此打动人心的原因所在。

从《补天》这部戏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候戈壁滩的荒凉和生活条件的艰苦,看到了女兵们长期缺水的困难,看到了她们住在“地窝子”里的辛苦,看到了她们在严寒酷暑下的拼搏,看到了她们面对劳动成果的由衷喜悦,看到了她们爱情和婚姻的幸福或曲折,看到了她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奋斗……戏曲评论家薛若琳谈到《补天》时曾说:“吕剧《补天》既写了事,也写了情。事是英雄事迹,情是革命豪情,这样的豪情又是和儿女的真情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激情。那段不无遗憾又充满辉煌的岁月,永记人们的心中。如今当年那批山东姑娘已经变成七八十岁的老太婆,她们之中很多人的子女儿孙接过她们的班又继续奋斗在兵团农场。祖国和人民将会永远记住她们和他们,男兵和女兵的壮丽事业和卓越功勋。”

《补天》戏里的人、戏里的场景,当然不是生活的原样复制,而是进行了典型化、戏剧化的艺术加工。当然,即使通过典型化、戏剧化的加工,与现实生活相比还是会存在着很多缝隙和空间。当观众通过自身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弥补了这些缝隙和空间,再去观察和体会这些人和她们的故事,会更感叹她们的高大,更感叹这部戏的厚重。

至于人物和人民币的关联,事实上,20元人民币背面的渔翁形象并非特指某一个人,而是漓江上特有的人文符号,是漓江山水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1元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也并非专指金茂芳,而是万千奋斗者的缩影,更是一种奋斗精神的象征。她们在生活中对自我人生的不断超越,又不断丰富和提升着这种人文符号和精神象征的内涵和价值。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