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济宁新闻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重磅丨向总书记报告,大众日报推出大型全媒体报道

2023-03-04 09:35   大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一直十分关心、寄予厚望,赋予山东“走在前、开新局”的光荣使命,为山东阔步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负深情厚望,勇于担当作为。山东牢记总书记“走在前、开新局”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解决了许多长期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战胜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办成了许多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月27日—3月4日,大众日报推出“向总书记报告”大型全媒体主题报道,刊发《践行“三个走在前”,向着强省目标奋进》《扛牢大省担当,聚力高质量发展》《走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道上》《聚力经略海洋,扬帆满舵向海图强》《坚持“两创”方针,奏响新时代文化强音》《为民惠民富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等6篇综述,聚焦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的生动实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凝聚磅礴奋进力量。

践行“三个走在前”,向着强省目标奋进

——山东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之一

□ 大众日报记者 赵洪杰 李子路 刘 兵 孙先凯

春天的脚步,总是格外明快。

广袤沃野抓紧春耕备耕、重大项目有力推进、消费市场人气回升……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天,齐鲁大地在“烟火气”升腾和全力以赴拼经济中,迎来充满希望的一年。

开启新的追梦之旅,激动人心的场景仿佛仍在眼前。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10月,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要求山东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为山东发展标注目标定位、提供科学指引。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五年跨度,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处于爬坡过坎关键阶段的山东而言,却显得格外厚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山东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以如磐定力夯基垒台,以苦干实干蓄能积势,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

春天里,向着强省目标再出发,齐鲁儿女信心更加坚定,脚步更加有力。

●位势

——牢记总书记嘱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书写战略位势凸显、政策支撑强劲、经济循环畅通、开放格局宽广、发展后劲充足的“山东之变”

在济南,比亚迪智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十几台塔吊紧张忙碌;在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现场,钢结构吊装、钢筋绑扎有序推进;在枣庄,总投资150亿元的龙电华鑫综合锂电产业园项目破土动工……兔年新春,山东省、市、县三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现场热气腾腾,春潮涌动。

开年就开跑,起步即冲刺。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促发展、奋战开门红,是山东展现出来的新春气象。

1月28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开篇定调的“新春第一会”,聚焦高质量发展;2月1日,高规格召开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出提振工业经济的新春动员令;2月14日,全省1000余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年度计划投资4006亿元……一串串跃动的数字、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份份拼搏的干劲,勾勒出不负春光、奋力奔跑的山东干劲,彰显着全力稳大盘、挑大梁的大省担当。

刚刚过去的2022年,山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对全国GDP增长贡献率居第一位,展现出日益凸显的战略位势和强劲的发展脉动。

“位势之变”,折射出科学指引的实践伟力。“走在前、开新局”,意味着特殊的使命,呼唤着特别的担当;“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树立正确政绩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更加注重经略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高度对山东发展的精准把脉定向,是做好山东工作的根本指南,全省上下须臾不忘。

思想引领前行,实干积蓄力量。从2018年春天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起笔,山东在直指发展短板和弱项的自省中动起来、干起来,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绘就出一幅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的壮美画卷。

2018年,村里多了80后、90后“棚二代”;2021年,建成年加工30000吨蔬菜的冷链物流加工车间;去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4.6万元,先后建成三期社区居民楼、集中供暖设施、景观式公园等基础设施,村民不用出村即可享受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便利……这是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的蝶变,也是山东五年来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两个万亿大台阶,年均增长5.4%左右,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446公里和8048公里,9类困难群众救助标准连续3年大幅提高,PM2.5浓度下降33.3%,重污染天数下降71.8%……

这五年,山东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获得重大进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大成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创新发展活力显著迸发,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显著进步,改革开放优势显著增强,文化强省建设显著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大标志性成果’‘八个显著成就’彰显了山东信心、山东底气、山东干劲。今天的山东,战略位势凸显、政策支撑强劲、经济循环畅通、开放格局宽广、发展后劲充足,现代化强省建设迎来了继往开来、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说。

从春天出发,鼓足信心、乘势而上,我们的体认更加深切:山东一切发展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从春天出发,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只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就一定能不断开创经济实力强、人民群众富、文明程度高、治理效能优、生态环境美的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谋高

——牢记总书记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奋力蹚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持续改造升级全国首批水泥工业智慧大脑,新增余热发电、氨水脱硝、水泥粉磨制成三个场景的智能控制……去年以来,山东大型水泥企业东华科技有限公司,将工业5G、标识解析等技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于电、热、原料、废弃物等数据的采集,碳资产全部实现数字管理后,每年将节电40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万吨。

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基础上,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走在前、开新局”的必由之路。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东西双向互济,陆海统筹联动,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去年国家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为山东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山东以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在发展动力上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在发展要求上突出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安全标准,谋划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过去五年,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主动求新、求变,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至84家,“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数量保持全国前列,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产业,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作为世界最先进轧钢技术的代表,ESP被誉为“第三次钢铁工业技术革命”。目前全球8条ESP生产线,有5条在日照,从钢水到钢卷生产线长度由传统的1000米缩短至193米,生产周期从3小时缩短至7分钟,吨钢能耗比传统流程降低74%。聚焦培育壮大“十强产业”,山东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加快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提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数字化赋能,挺起山东“产业脊梁”。

“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我们持续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近年来已累计实施项目5万多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覆盖面超过70%。今年,将再滚动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万个以上。”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孙京军说。

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抓“十强产业”,需求侧抓“十大扩需求”,山东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2月4日,由商务部、山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迎春消费季——2023“老字号嘉年华”暨“惠享山东消费年”启动仪式在青岛台东路步行街举行。今年,山东精心打造“惠享山东消费年”特色品牌,办好200余场主题活动,以节聚势、以节兴市,激发消费热情。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山东更好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创新手段、积极作为,尽快把受疫情抑制的居民消费需求和潜力充分挖掘释放出来。同时,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谋划实施1.5万个左右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全力稳大盘挑大梁,厚积高质量发展底气实力。

黄河奔腾向东,齐鲁动能澎湃。不久前,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传来喜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科技部批复建设,将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

作为唯一沿黄达海省份,实施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是山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五年来,山东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60万滩区群众喜圆“安居梦”,一批重大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明显提升。

●活力

——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好“关键一招”,坚决破除陈旧观念束缚,革旧鼎新、推陈出新,以改革开放再领风气之先,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创新力,引领山东发展“走在前、开新局”

2月18日,潍柴集团在济南发布全球首款大功率金属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商业化产品,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核心技术达到全球领先。

“我们按照总书记要求,心无旁骛攻主业,聚焦创新谋发展,五年来连续突破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0%、51%、52%的商业化柴油机和54%的商业化天然气发动机,树立全球行业新标杆。”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旭光说。

“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强平台、突破技术、引育人才、优化服务,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一个个令人可见可感的创新之变,就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去五年,山东高新技术企业翻了两番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8%;获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国信1号、蓝鲸2号、雪蜡车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添动力,改革增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月17日,来自淄博市综合百强、工业百强等企业的200名企业家,对与企业相关的39个执法管理服务部门进行现场评议,评议结果当场公布。这项营商环境评价的创新之举,淄博已连续举办4年。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一场企业评议,折射出山东锐意改革、敢闯新路的勇气和锐气。五年来,山东“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连续三年入围营商环境最好十大省份,1400多万家市场主体“用脚投票”,选择山东、创业齐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省属企业主业投资占比均超98%,重点任务评估结果居全国首位……

“汇聚起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正能量”“推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有效进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仅要紧紧依靠改革闯关夺隘,更要依靠开放拓展空间。

不久前,首届“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在青岛举办。由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与山东港口集团共同建设的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揭牌运营,该中心整合青岛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中国北方油气中心等平台资源,建成山东省统一的能源现货交易平台,助力上合示范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

越是外部环境趋紧,越要以开放发展求突破。兔年大年初一,一批鲁企在省商务厅的组织下,开启了赴欧洲拓市场之旅,这是三年来山东首个由政府组织的赴欧洲经贸代表团。“线上谈百遍,不如线下见一面。”抢订单、促贸易,几个月来,我省组织企业赴日本、韩国、欧盟等主要市场开展商务洽谈,收获满满、成果丰硕。

过去五年,山东进出口规模突破3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翻了近一番;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基本完成,上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齐鲁号”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517列,中韩“四港联动”实质化运作;上合青岛峰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论坛全球健康大会、儒商大会、世界500强连线、世界入海口城市大会等影响广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进一步塑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迈上更高水平。

●锻造

——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树牢正确政绩观,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激励各级干部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创新进取、担当作为,以实干实绩造福人民群众

齐鲁风劲正扬帆。

“干就干实,干就干好,干就快干,干就干成!”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莱西市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发出攻坚克难最强“动员令”:打破干部坐在办公室被动“等问题”的惯性思维,主动下沉一线,让问题在一线解决、办法在一线形成。

“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党员干部的殷殷嘱托,成为全省36.2万个基层党组织、715.6万名党员干事创业的至高标准。

树立正确政绩观,首先要回答“为谁创造政绩”。时隔一年多,再次走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来过的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这里又发生了不小变化。社区新建了27座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打造总占地近2000亩的生态果蔬种植园、采摘园,研学旅游、粮食烘干等14个富民项目累计带动社区增收100多万元。昔日黄河滩,正在变成美丽的“幸福滩”。

干部时刻不放心,群众才能常放心。山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过去五年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5%,城镇新增就业连年超过120万人,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6%,9类困难群众救助标准连续3年大幅提高,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近年来,按照中央部署,山东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感悟思想伟力,高举思想旗帜,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前行力量。

“思想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事关强省建设全局。山东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全面加强干部选育管用工作。全省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圆满完成,一大批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走上关键岗位,担当实干用人导向更加鲜明。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山东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激励与约束结合,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激励各级干部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创新进取、担当实干。仅2022年,就对担当作为、实绩突出的177名干部优先使用,对善于应急处突、驾驭复杂局面的85名干部优先选任班子正职,5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20个脱贫攻坚重点县的县委书记全部得到提拔或进一步使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才能巩固执政之基、充盈力量之源。山东各级党委(党组)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在农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助力农村党建;在城市,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提升攻坚,建强两新组织党建,基层党建“压舱石”作用更加突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的远征。亿万齐鲁儿女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勇于担当、积极作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作出山东贡献。

扛牢大省担当,聚力高质量发展

——山东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之二

眼下的齐鲁大地,到处透着新意,焕发着生机:项目建设紧锣密鼓,全省各地铆足干劲、比学赶超;工业经济加力提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已达98%;国际货轮来往停靠,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首月“开门红”……

刚刚过去的2022年,面对多重压力,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87435亿元,增长3.9%。

回首过往,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在于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矢志不渝推进高质量发展。

春潮澎湃,万物勃发。新的一年,山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力稳大盘挑大梁,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扛牢经济大省责任担当。

绿色低碳,当好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

2月21日,位于滕州市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的联泓新材料10万吨/年锂电材料碳酸酯联合装置项目现场,工人正在为试生产进行各种调试和准备工作。“这个项目投资7.8亿元,生产碳酸酯类产品,实现了从煤炭到化工产品再到锂电池电解液的延伸。”联泓新材料生产管理中心副总经理谭彦衍说。

作为一家煤化工企业,联泓新材料选择切入新赛道,得益于枣庄全力打造锂电新产业。枣庄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转型之路如何走?枣庄瞄准打造“中国北方锂电之都”,落地建设一大批锂电项目,锂电产业全面起势、快速发展。

从“百年煤城”迈向“锂电之都”,这是枣庄转型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作为中国经济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省份,山东在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难题,几乎映射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所有难点。山东加快转型发展,不仅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对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产业链中上游地区加快动能转换有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有效进展”。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山东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部署,强力推进。一场全局性的深刻变革,在齐鲁大地全面开启、纵深推进。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套加减法的“组合拳”,首先要做好“去”的文章。2018年以来,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11万家,化工园区由199家压缩到84家,压减精钢产能1840万吨、电解铝321万吨、炼油产能2201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0%、50%、70%……一个个数字,见证了山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奋力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坚定决心。

“大力度去”换来“高质量增”。山东坚持把“十强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持续加力突破,近年来累计培育动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电等领域“雁阵形”产业集群143个、总规模达7.2万亿元,遴选支持“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217家,总营业收入达到2.6万亿元,“十强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日益凸显。

浴火之后,迎来新生。“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数字经济规模增长40%以上……如今,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大成效,顺利实现“五年取得突破”,经济结构、质量呈现出趋势性、关键性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这是党中央提出“三新一高”和“双碳”重大战略以来,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是山东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把先行区建设作为全局性统领性任务,山东高水平谋划、高水平建设。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强调建设先行区的过程,就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就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就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过程。

新年伊始,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份长达3.5万字的重磅文件,包括十二部分、160条措施,明确了先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是统领未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行动计划》内容细致具体,还配套制定责任清单、政策清单、项目清单,形成了先行区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刘德军说。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走势。在《行动计划》基础框架下,山东制定出台《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实化了116条年度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同时抓实机制运行、政策突破、战略实施、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先行区建设强势开局。齐鲁儿女正铆足劲头,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奋力闯出新天地。

实策妙招,厚植高质量发展底气实力

2月4日,立春,青岛台东步行街人潮如织,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当天下午,由商务部、山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迎春消费季——2023“老字号嘉年华”暨“惠享山东消费年”启动仪式在此举行,拉开了今年山东200多场主题促消费活动的序幕。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过去三年,受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

“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山东等经济大省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山东坚决扛牢经济大省责任担当,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施“十大创新”“十大扩需求”“十强产业”行动计划,先后出台十批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有力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推动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疫情前两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5.9%、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作出了山东贡献。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国经济加快企稳回升,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支持商贸流通行业促进居民消费的10条政策措施、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10条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加快恢复发展的37条政策措施……新年伊始,山东持续加大政策供给,不断出台重磅举措。这些政策措施支持力度大、含金量高,释放出提振信心的强烈信号。

提振信心,要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山东发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双过亿”的优势,突出解决好“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便消费”问题,大力实施“山东消费提振年”活动,优化拓展汽车、家电、文旅等消费券使用,持续开展“黄河大集”“品质鲁货网购节”活动,充分释放消费需求和潜力。今年春节期间,全省重点监测的500家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46.1亿元,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112.5亿元,增长22.5%,其中实物网上零售额96.7亿元,增长25.4%。

提振信心,要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这样一组数字令人印象深刻:2018-2020年,山东累计谋划推出省级层面重点项目3129个,平均每年1043个。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838个。2022年和今年,山东省级重点项目数量均超过2000个。

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高质量发展之稳。2月14日,山东举行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集中开工建设1000余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投资体量大,示范效应强,质量效益高,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行走在齐鲁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大抓项目的滚滚浪潮。

推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山东紧盯重点项目,健全保障机制,围绕从策划、签约、建设到投产、运营等环节,建立全链条服务保障机制,奋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山东建立的一整套机制,涵盖了投资‘往哪里投’‘谁来投’‘怎么投’等核心问题,打出了扩大有效投资的‘组合拳’。”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王金胜说。

提振信心,要更好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2018年以来,山东外贸进出口总值从1.93万亿元跃升至3.33万亿元,连续跨越2万亿和3万亿两个万亿级台阶,呈现量质齐升的喜人态势。

1月22日,大年初一,一个山东经贸代表团已踏上赴欧洲进行经贸洽谈的旅途。这是三年来山东首个由政府组织的赴欧洲经贸代表团。在欧期间,代表团企业与约200家欧洲客户签署合同或达成意向订单,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增长持续放缓。面对严峻复杂的外贸发展环境,山东持续开展“出境洽谈商务活动”,大力实施“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积极抢抓RCEP机遇,引导企业用好RCEP优惠政策,全力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以有力措施促进外贸固稳提质,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强筋健骨,挺起高质量发展“产业脊梁”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成就陶瓷这种“土与火的艺术”的地方便是窑炉。在淄博,这一古老产业创造奇迹的方式已大不同:随着卡奥斯COSMOPlat智慧窑炉改造项目的推进,机器视觉、算法取代传统的人工观察、控温,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等痛点被打破——千年陶瓷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山东,传统产业占比近七成。这些产业创造的辉煌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但也面临着“烦恼”。2020年,一场特殊的演讲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两位山东企业家面向全省党政干部作了一场工业互联网专题报告会,引发强烈共鸣。山东坚持以数字变革引领产业全面转型,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如小河、大江汇入海洋一般,呈现出一幅势不可挡之景象——截至去年底,山东制造业数字化指数达80.3,居全国首位。

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以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的强烈责任感,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培育壮大“十强产业”,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挺起山东“产业脊梁”。

传统优势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2022年山东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3%,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3049个。放眼齐鲁大地,“改”旧为新的图景每天都在上演——

企业生产线上,发动机AGV小车和智能化加注设备随处可见,诸城加快智能化先进适用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步伐,新能源商用车等高需求产品比重持续增长;

印染缝操作与消费者偏好被编译成流动在生产线上的数据,青岛纺织服装企业制造现场的数字化拉动着产业沿“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传统制造工厂里“长”出设计生态;

……

新经济拔节成长的乐曲同样动听。新年伊始,医药健康领域接连传来好消息:“我们达到医药级含量的鱼油EPA90、EPA70产品成功获得保健品批文,新产品将投放市场。”新华制药董事长贺同庆介绍;目光再投向济南经十路与凤山路路口,作为生物药产业建链补链项目的明湖国际细胞医学产业园将投用……

2022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8.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14.4%、高于规上工业9.3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正在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有量大质优、结构合理、协同有效的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看着是不同产业、产业链不同环节比例的调整,实则为思想革新主导的顶层设计变革。

这是一个退货单变为新订单的故事:因施工现场多条高铁线交叉重合导致甩尾空间不足,山东海德重工有限公司需对移动模架造桥机关键零部件重新设计,否则360多万元的设备就只能拉回去卖废铁。了解到这一情况,当地政府立刻联系科研院所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最终成功研发出国内半径最小的同类装备并应用到济南东枢纽大桥项目。时间紧、资金缺口大,科技部门也及时介入,帮企业用3天时间就办理下5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贷。

以“链长制”牵动科技、金融、人才及基础设施等服务,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适配。“山东从建章立制、系统谋划、协同推进、联系服务等入手,初步探索出有自身特色的‘链长制’推进路子。”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张海波介绍。去年山东有361家“专精特新”企业与“链主”企业达成合作事项478项,一系列产业链“断点”“堵点”被打通。

截至去年底,山东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3.4万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运行。

今年,突出工业经济“龙头”,山东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继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季度是全年经济风向标,在工业稳增长上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山东召开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化工等重点领域首次设立“开门红”专项激励政策,对全省3.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督导服务全覆盖,全力抢进度、促生产,以工业生产之“稳”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山东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矢志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稳大盘挑大梁,努力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走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道上

——山东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之三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齐鲁沃野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正在展现——春耕春管忙碌进行,小麦渐次返青起身、茁壮生长,为仓廪殷实积蓄力量;大量新农人用上了物联网技术、智能化装备,农业生产尽显“科技范儿”;农业产业延链、强链,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竞相涌现……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农业发展一直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2018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近年来,山东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0年率先突破并保持在万亿元以上,2022年达1.2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

满怀希望,重新出发。山东正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在“量”上再突破、在“质”上再提升,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粮食产量创新高,齐鲁粮仓根基牢

“今年小麦苗情很好,这次又来了栽培、土肥、植保等方面的专家,为我们后期可能面对的倒春寒、病虫害等多个关口带来了精准的技术措施,相信今年粮食收成差不了!”2月23日,在邹平市长山镇八方生态家庭农场,全省“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启动,农技专家现场察苗情、送技术,这让农场负责人石学君对丰产增收充满信心。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管主动则夏粮主动,夏粮主动则全年主动。在春耕春管的重要时节,动员组织全省1.8万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一线,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农户解决难题,力促小麦提单产、提品质、提效益,这是山东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下出的“先手棋”。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嘱托,坚定扛牢大省责任,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全省粮食总产1108.76亿斤,比上年增加8.6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两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坚持藏粮于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00多万亩,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实现亩均增产150斤左右。

——坚持藏粮于技,选育推广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烟农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品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同时,集成推广小麦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助力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在粮食安全这场大考中,有一些数据格外引人关注:德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去年一半以上核心地块单产超过1500公斤,实现首战告捷;平度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145万吨左右,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38,连续10年蝉联全省产粮大县“冠军”,连续11年获评“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称号……各级各有关部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共同筑牢了齐鲁粮仓根基。

在打出组合拳抓粮食的同时,山东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发挥陆海统筹优势,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果菜菌、肉蛋奶、水产品等量大质优,位居全国前列,不仅保障了山东的供应,也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了贡献。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今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并把提高单产作为主攻方向。“我们将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集成运用整套增产技术模式,创建‘大面积提升单产”示范推广田,支持‘吨半粮’产能建设,挖掘盐碱地潜力,探索黄淮海地区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新路子。”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张红旗说,同时,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将蔬菜总产量稳定在880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850万吨。

智慧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质效“双提升”

在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的温室大棚里,前不久完成定植的甜椒长势喜人。“现在管理大棚,我们有了‘新农具’!”农场负责人刘超掏出手机,通过“智能种植监控系统”,能实时看到棚内温度、湿度、采光等数值,点一下相关指示按键,就能实现自动浇水、施肥、卷帘、放风等。

刘超的父辈经营家庭农场时,采用的还是传统模式种植大田蔬菜,品种单一,管理也都由人工来完成,费时费力。如今,有了物联网技术、智能化装备的助力,农场实现了“云端”种菜、精准种菜,减少化肥及农药用量15%以上、节水60%以上,蔬菜品质大大提升,10个温室大棚年收入达到600万元。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山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根本遵循,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业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标准决定质量。2018年落户“蔬菜之乡”寿光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目前已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发布7项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和55项团体标准……依托标准优势,寿光市规划建设了总占地2.3万亩的18个重点蔬菜园区,积极推广应用智能科技设备,努力让每个大棚、园区都成为一个蔬菜“标准车间”“标准工厂”。同时,加快由技术输出向标准模式输出转变,目前已向全国26个省区市提供了农业问题集成解决方案。

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保障了品质优良,全省主要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7%以上。

向品牌要效益。寿光蔬菜、金乡大蒜、章丘大葱、沾化冬枣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家喻户晓,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81个、700个,8个品牌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占全国总数1/10以上。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山东农产品均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22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394亿元,占全国的1/5以上,连续24年领跑全国。

在更高层次上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山东还将在智慧化、标准化、品牌化上持续发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重点开展智能农机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高效生物农药、绿色肥料等绿色投入品研发,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向“绿”而行;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企业标准“领跑者”;加大品牌培育推广力度,让山东更多特色农产品品牌叫得更响,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接二连三”,产业升级向新

一粒小麦能变成什么?人们普遍会想到面粉、挂面、面包等,而在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它还能“变”成谷朊粉、特级酒精、膳食纤维、蛋白肽等,共十大系列600多种产品。全产业链实现小麦的“全价值利用”,让小麦每吨增值近5500元,比普通加工产值提高2.5倍。这样的增值收益,位于产业链条最前端的农户也能共享。

“我们采用的是‘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合作模式,推行‘免费供种、免费播种、免费收割,加价10%以上收购’的优惠政策,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割,推动订单小麦面积不断扩大,产出效益不断提升。”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付蕊说,中裕优质小麦订单种植总面积已经达到270多万亩,带动35万农户年增收近6亿元。

“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山东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农业“接二连三”。目前,山东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万家,占全国1/10。

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樱桃大棚里的火樱桃就要成熟上市了。“樱桃花开的时候,就有不少周边的游客来踏青赏花。等樱桃熟了,就更热闹了,更多的游客会来采摘。”水泉镇副镇长李灿说,提早上市的大棚火樱桃市场价格每斤160多元,采摘价格在200元左右。

围绕一颗小樱桃做文章,当地依托龙头企业,开发火樱桃、果蔬罐头系列产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搭建公共电商服务平台,推广“网红+电商”“直播+电商”等销售新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开发赏花游、采摘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举办火樱桃文化旅游节,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小樱桃成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补链条、兴业态,山东农业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今年,山东将统筹用好现代农业强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集聚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打造更具韧性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田园养生、乡村旅游、体验农业等新业态,培育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直播带货等新模式,进一步拓展农业农村增值增效空间。

铆足干劲再出发,接续奋斗谱新篇。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山东将紧密结合实际,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在农业强省建设上蹚路子、作示范,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聚力经略海洋,扬帆满舵向海图强

——山东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之四

春潮涌动,车船如织,山东港口各码头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3500多公里绵长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居首,这是山东引以为傲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发展寄予厚望。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同年6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港口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6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蓝色”正在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底色——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4942.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0%,对全省经济和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9.7%和18.7%,海洋经济进入总量增长和效率提升新阶段。

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持续推进海洋开放合作

春节期间,山东港口贸易集团首笔塞拉利昂铁矿石业务顺利落地,成为山东港口各板块协同发力的新成果。“一方面我们向上游产业链挺进,与终端钢厂加强沟通,建立与非洲矿石企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携手青岛港董矿公司,协同提升港口作业效率和贸易服务质效,以融合优势畅通供应链服务,为内陆钢厂节日生产提供有力保障。”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青岛公司总经理秦书平说。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山东谋定而动,大力推进一体化改革、建设智慧绿色港口,全面释放港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潍坊、东营、滨州沿海港口告别过去的单打独斗,握指成拳,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一体化改革后的3年多时间里,山东港口一路快跑,大步超越。2022年,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6亿吨,成立以来连续跨越4个亿吨大台阶,集装箱量突破3700万标箱,总量继续稳居全球第一、三位,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2月17日,由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与山东港口集团共同建设的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是山东港口从装卸港向金融贸易港转型发展的长远布局。山东省港口集团组建之初,便启动了港口从装卸港向物流港、贸易港、金融港的转型升级。“目前,山东港口已逐步在大宗商品交易、结算、交割物流等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山东港口投控集团副总经理张亮介绍,下一步,山东港口将以油品等大宗商品贸易为重点,加快建设覆盖多货种、上下游产业链的综合贸易服务平台,打造大宗商品东北亚集散基地和国际交易中心。

港口不仅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支撑。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鲁南经济圈最便捷的出海口,日照市坚持港口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配套联动,发挥港口对临港产业的集聚作用。今年2月6日,总投资387亿元的48个港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在日照港举行建成项目投产暨新项目开工仪式。项目涉及物流、园区、文旅等产业,进一步推动港区、城区、园区“三区互融”。

对陆,港口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港产城共生共荣,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向海,港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借力港口,山东拥抱海洋、开放发展之门越开越大。

海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2022年,山东港口海向新增航线37条,其中“一带一路”航线13条、RCEP航线14条,拉动外贸进出口近200亿元,航线总数达到327条,外贸航线233条,数量和密度稳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山东抢抓RCEP机遇,有效扩大“一带一路”市场规模,货物贸易规模不断跃升,外贸新动能持续激活,进出口稳固提质良好态势更加显现。2022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值3.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再创历史新高。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海洋产业发展动能强劲

威海世纪博康海藻有限公司车间里,海带从流水线一端输入,走出流水线时已经全然没有了原本的模样,成为高附加值的活性原料。“我们再以这些活性原料为核心配料,加工制作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海洋药物、化妆品等,充分挖掘海带的附加值。”公司董事长郝守祝说。

1吨干海带,用盐渍、烘干等传统初加工工艺加工后,市场价值约4万元;通过精深加工,市场价值可达43万元;再以这些海藻活性物质为核心配料,研发生产出功能产品,其附加值又可以提升10倍。

依海而立,因海而兴,山东具有发展海洋科技和产业的有利条件。现代海洋产业作为全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之一全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产业链迈向全国价值链中高端。全省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6个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钢花飞舞,流光溢彩,在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为荷兰Van Oord公司建造的大型风电安装船正在焊接作业。另一边,其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3060”系列2200T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正在进行分段建造。这艘有四条“腿”的轮船,“腿”收起来,可以在海上航行;“腿”伸出来,能稳稳地“站”在70米深的海中,一次吊装起2200多吨钢铁结构。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技场。全球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在山东诞生,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培养的首批大黄鱼端上百姓餐桌,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实现山东海上风电“零突破”……“山东造”大国重器正不断向国际海洋工程领域最高科技水平迈进。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把创新驱动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为海洋产业发展不断注入动能。

打开手机App“西太观测网”,就能看到从西太平洋深海传回的现场数据,温度、盐度、流速等一目了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带领科研团队建成的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西太平洋主流系连续实时潜标组网观测。观测网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目前,山东拥有一支全国数量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20人,占全国33%,全国排名第一;在山东入选的海洋领域国家“杰青”达43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在全国走在前列,崂山实验室获批建设,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截至今年1月,我省共集聚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近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不断为我省海洋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省科技厅海洋处负责人介绍。

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保护绿色可持续海洋生态

行走在烟台长岛南长山街道王沟村的北海岸,搬开海滩上的鹅卵石,用铲子挖出海沙倒入筛子过滤掉泥土,把滤出的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放入试管——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王雁看似枯燥的工作,实则在一点点拼凑着长岛大型底栖生物资源图谱,为国家海洋公园创建提供科学依据。

2017年7月,省委、省政府谋划提出在长岛全域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5年多时间,“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海洋生态基本形成,生态魅力初步彰显。“通过现阶段考察,我们发现长岛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尤其是在藻类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王雁说。

近年来,山东把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作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强入海河流总氮控制和入海排污口整治,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稳定在90%左右。

入海排污口是陆源污染输入海洋的重要闸口,其整治力度关乎海洋生态。“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整治入海排污口20882个,占全部入海排污口的99.8%,超过年度整治任务19.8个百分点。”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辉介绍。

同时,山东自我加压,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范围由沿渤海四个市拓展至沿海七市,实施全海域协同攻坚;打通陆地海洋的界限,将黄河、海河、小清河等重点入海河流上游7个非沿海城市的41个县(市、区)纳入作战范围,实现全流域系统治理。如今,黄河口、莱州湾、庙岛群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改善趋势,各类海洋保护区优良水质面积显著增加,保护区海洋生物物种、自然景观、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等保护对象保持稳定。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日照市东港区,“环境友好型”成为东港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主攻方向,吸引了一批高端高质项目落地投产,重点打造航空、旅游、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新型产业集群。

风从海上来。乘着海洋强国建设的东风,聚力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山东正奋楫扬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环境优美、海洋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海洋强省。扬帆满舵,蔚蓝可期。

坚持“两创”方针,奏响新时代文化强音

——山东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之五

□大众日报记者 赵琳 刘一颖

齐鲁大地,泰山巍巍,黄河滔滔。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红色文化……古韵今风交融碰撞,滋养着亿万齐鲁儿女的精神世界,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底色。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近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两创”方针,深耕人文沃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放光彩,“文化泰山”立起来

“固定函套的红色木签和绢面的书名签条,都是专门定制的。上面印有青龙朱雀,两个小字‘儒典’来自《说文解字》里的篆书,装订采用的是少见的淡金色六孔线装,处处透着古意。”翻动着手中的书册,《儒典》副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胡长青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去年9月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包含230函、1816册、215种元典的《儒典》一亮相,便成为海内外关注焦点。参加过4次尼山论坛的中山大学俄罗斯籍学者汉伊理认为,《儒典》构建了一套善本集成的“儒学大厦”。

《儒典》是《齐鲁文库》的开篇之作。《齐鲁文库》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九编,包括6000多种、13亿字。山东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努力把《齐鲁文库》打造成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一流文库,立起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

“‘山东文脉’工程,外具匠心、内有乾坤、影响深远。”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王志民说,通过加强对齐鲁文化的挖掘和阐发,集中展示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优势,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古籍研究整理人才,建设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传播更多承载齐鲁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这对于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助推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挖掘阐释文脉,山东“大动作”不断。

3月1日,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发布,揭开了山东考古研究新发现的神秘“面纱”。目前,山东有6项考古发现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居全国第三。

558万余件可移动文物、3.3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968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近年来,山东深化考古研究,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山东行动,大力推进“海岱考古”,用考古发现实证山东文脉在中华文脉形成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让人们从“活”起来的文物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坚定自信自强。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立足“四个讲清楚”,山东在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第八届尼山论坛首次设置文物文学艺术论坛、儒商文化论坛,首次举办“孔子与世界思想家”沉浸式光影秀、书法篆刻精品展、“六艺”现场体验等,8位外国政要、前政要,48位驻华使节,8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实现了由单一性学术论坛向人文综合论坛的转变升级。

串珠成链,聚沙成塔。山东着力打造论坛品牌体系,在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基础上,策划举办泰山论坛、黄河文化论坛、大运河文化论坛、海洋文化论坛、红色文化论坛等,让多姿多彩的论坛成为世界读懂中国、了解山东的重要窗口,也为凝聚“走在前、开新局”的精神力量提供理论支撑。

“山东立足资源禀赋,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阐释,拓宽多元文化交流格局,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建国如此评价。

文旅产业添活力,文化“两创”强引擎

一笔红线,一抹绿彩,绘出“历史的彩虹”。2月19日,德州市博物馆,运河沿线城市手造宣传推广活动现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徐继忠展示了德州红绿彩釉上彩绘技艺,引得围观群众发出阵阵赞叹。

“德州窑因运河扬名,其烧制的红绿彩瓷器通过天津海运到韩国、日本,通过北京陆运到蒙古、俄罗斯,开启了属于德州陶瓷的‘丝绸之路’。”徐继忠说,德州窑红绿彩瓷器艺术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多的宣传推广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感悟“山东手造”的底蕴和魅力。

大运河,承载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永续、多元一体的厚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山东以建设中华文化体验廊道为抓手推进文化“两创”,着力探索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以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为建设重点,辐射带动曲阜、淄博、泰山、崂山及沂蒙、胶东、渤海、鲁西等八大特色文化片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培育形成文化“两创”空间展示新标杆。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对此寄予厚望,“这些工程归根结底是为惠及运河沿线和更广大区域人们的现实生活,让大家能享受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和文化景观。”

“沉浸式打卡超魔性山东美术馆”“济南国际双年展来了”,近来,“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在272件艺术精品中,济南艺术馆展出的《鹊华12时》展现出科技赋能优秀齐鲁文化、助推文化“两创”新实践的力量。

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在数字沉浸空间中,领略一日鹊华秋色。“科技赋予艺术作品更强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济南市美术馆副馆长张辉说。

将丰富文化供给和锻造文艺精品结合起来,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山东找准推进文化“两创”的抓手,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满足群众文化艺术需求。民族歌剧《沂蒙山》获国家级奖项大满贯,菏泽两夹弦小戏《公鸡过寿》等3部作品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深入挖掘、活化民间文化资源,开展冬春文化惠民季、“村晚”等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全省举办“村晚”2200余场。

一座老城如何焕发青春?青岛市中山路老城区提供了一种思路——利用AR、MR等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虚实共生的时尚街区,让文化与历史变得可视可感。在街角驻足,透过裸眼3D大屏“与宇航员击掌”;在城市记忆馆,坐一趟沉浸式光影巴士,感受百年老街的发展变迁。

“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这是由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青岛中山路数字化改造”项目。在今年1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该项目入选新旅界“2022数字文旅标杆项目”。

如今,采用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丰富创新传统文化的“软表达”,已成为文化“两创”的内在要求。山东把“两创”成果用更多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技术、应用呈现展示,培育壮大网络视听产业、沉浸式光影秀等行业“蓝海”,着力构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特色园区”的产业生态。

崇德向善成风尚,融入生活润民心

“烈火英雄”万惠文、“逆行白衣天使”白晓卉、“岱顶守卫”张康、“黄河颂歌人”王术青、“物理爷爷”王广杰、“抗癌勇士”尹海琴……数不清的山东人用坚守和信念汇聚起暖流,温暖了时代。

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好人山东……在这些享誉全国的金招牌上,都镌刻着一个“好”字,这是刻在山东人骨子里的厚道、诚信、好客等传统美德。

面向时代、回应时代。山东以融入日常生活为抓手,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风化俗,将优秀传统文化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落在人心上、落在行为习惯养成上,不断擦亮“厚道山东人”招牌。

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山东印发方案,大力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的美德健康新生活,并举办新礼仪改革工作座谈会,编写大众通俗读本,确定2000余个示范点,遴选百位专业辅导员深入基层宣讲。

近年来,共评出“山东好人”7553名,80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0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60人荣获提名奖,居全国前列。各级举办现场交流活动,持续放大好人效应,“点燃”身边的善行义举。

社、校、家合力共画“立德树人”同心圆。山东不断创新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全环境立德树人“开篇破题”。不断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全省已培育设立68个省级中小学“春秋课堂”、158个省级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类研学基地。2022年启动“千人万场”宣讲活动,推选省级“新时代好少年”41名,建成乡村“复兴少年宫”1600余所,建立志愿者辅导员队伍3000余支,以创新举措培优扶强时代新人。

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各地开展创新探索,完善激励嘉许机制,引导全社会将重信守诺融入日常生活。

在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推开村民刘德坤家的大门,抬眼就能看到“诚”字悬挂在餐厅正中间。“‘诚’是我们的家训。人以诚为本,尤其是我们经营民宿生意,更要重诚信。”刘德坤指着墙上的牌匾说。像这样的家风家训牌匾,在曲阜尼山镇鲁源新村,每家每户都有。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刘承彪说,“家风源头清澈了,对涵养村风、社风、民风都很有意义。”

2018年6月,山东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首批试点省份。4年多来,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五有”标准全覆盖,建成文明实践基地5000余个、文明实践公园广场30000余个、文明实践家庭站94000余个。各地创新形式,把“理论语言”转换为“群众语言”进行宣讲,叫响了淄博“沂源红”、烟台“习语润心”、聊城“红挎包”等理论传播品牌。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山东省志愿服务条例》颁布实施,成立省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建成省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开展“五为”志愿服务、完善激励嘉奖……目前,在城市发展、社区治理、服务惠民一线,共活跃着2120余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20余万个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壮大的志愿服务队伍,成为构建群众幸福生活的中坚力量,成为干部群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织形式。

为民惠民富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山东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之六

□大众日报记者 张春晓 赵君 刘一颖

春回大地,暖意融融。

2月14日,随着一笔2000万元的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到位,山东铂克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工作负责人巩乃滨表示,“对未来发展的底气更足了”。今年以来,山东累计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10.88亿元,为劳动者饭碗注入了“稳”力量。

就在同一天,全国首例“量子远程手术”在威海、青岛两地间实施。这场跨越260公里的手术,50分钟便顺利完成,开启了远程手术新时代,为偏远地区群众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提供了更多选择。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件件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好事,折射出齐鲁大地“幸福指数”与“经济实线”同向上扬的稳健态势。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从持续完善疫情防控机制、优化防控措施、提升防控能力,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到9类困难群体救助标准大幅提高;从新增就业连年超过120万人,到实施居民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十年双倍增行动……牢记总书记嘱托,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总遵循,山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努力实现收入水平更高、公共服务更好、社保兜底更牢,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更多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让老百姓更好地“富”起来

——把握发展主动,夯实民生之基

今年的“春风行动”有多火?

“招聘会信息一发出来,不到一天就报满了。”2月2日,2023年春风行动山东省现场推进活动在淄博举办,200余家企业送来800多个招聘岗位,需求人数达6500余人。手里攥着好几家餐饮企业的招聘传单,曾做过厨师的林波脸上写满喜悦,“工资待遇都不错,回归老本行!”

当“春风行动”给全省求职者送来60万个就业岗位时,家住东营市东营区嵩山社区电力小区的林荣华已尝到新工作的甜头。41岁的林荣华前些年一直在照顾家庭,去年她迎来第一份稳定工作,干上了“民生服务协助员”这一公益岗。“在小区入户宣传就业、养老和医保政策,为老人上门办理养老待遇资格认证,每月有1600块钱收入,还有保险,很知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之一。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山东既有多年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也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努力找准创新性、突破性抓手,山东实打实把事情一件一件办好,探索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山东路径。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山东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就业增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连年超过12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增长39.5%左右。作为一项促进共同富裕全局性、牵引性、标志性的重大任务,去年,山东创新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64.3万个、安置在岗63万人。持续加大岗位开发力度,今年全省将新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60万个,进一步夯实民生之基。

促进共同富裕,城乡发展要均衡,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胶济铁路横穿三涧溪村,路北是生态客厅,路南是冷链物流基地和古村。村西头,济南市章丘区中医院楼群拔地而起;村东头,电商基地已经开始运行……

“总书记说,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乡村振兴产业打头阵,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介绍,发挥毗邻城区的优势,村里持续汇聚人才、资金,打造新型产业平台,有序推进田园综合体、工业产业园和旅游、研学、康养产业,“我们这里大部分家庭,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

连线成片,三涧溪村带动周边10个村庄联合打造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放眼全省,各地积极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闯出百姓富裕之路。

“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滩区群众是总书记深深的牵挂。

在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居民许建峰干劲十足。“我在油田单位工作,媳妇在社区塑料编织合作社干活儿,父亲干绿化养护,母亲闲时在社区草编合作社和果蔬种植合作社帮忙,全家一年收入十七八万元。”许建峰乐呵呵地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们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

成立股份经济联合社,11个村抱团发展;新建27座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实行集中供暖、天然气入户、污水集中处理……杨庙社区的“安居和美”新生活,是滩区群众生活巨变的生动缩影。过去五年,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全面完成,60万滩区群众喜圆“安居梦”。如今,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山东正加强黄河滩区迁建后续扶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发展,让滩区群众实现“致富梦”,让黄河滩变成“幸福滩”。

确保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山东一手深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手扎实推进区域均衡发展,加快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协调发展。从支持新时代沂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到今年实施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推动总体处于欠发达状态的鲁西5市跨越发展,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山东脚步”更加坚实。

让群众生活品质“高”起来

——积极回应新期盼,更好满足新需求

看山东“气质”如何?2022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7%;优良天数比例为73.2%,同比改善2.1个百分点,“蓝天白云”成为日常品。

品山东“服务”咋样?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全程可网办率达到80%以上,持续改造提升“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群众办事更便捷、更舒心。

……

从“有”到“优”,由“优”向“强”,这背后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生活的不懈努力。

新征程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发展起来以后”的新诉求新期待日趋复杂和多元,民生改善的难度不减。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山东持续推动民生改善创新,善用改革办法,强化市场思维,提升统筹能力,加快补齐民生事业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生活品质“高”起来。

2月22日中午12点,位于临清市先锋街道银河社区的助老食堂准时开饭。肉炖土豆、西红柿炒鸡蛋、豆腐汤,76岁的老人汪明芝只花了6元钱,就吃上了一顿可口的饭菜。“年纪大了,买菜做饭不方便,来助老食堂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老年人还能打折,真是好啊!”

让老年人“食”有所依,近年来,临清市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探索开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助餐、养老机构助餐、爱心餐饮企业助餐、农村幸福院助餐,办好在家门口的食堂。

山东是全国第一老年人口大省。应对银发潮、守护夕阳红,我省从“舌尖上的养老”问题着手,不断加强助老食堂建设,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整合多方资源,丰富运营模式,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就餐难题,构建起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幸福圈”。目前,全省共建有助老食堂8000余处,日服务老年人达27万人次。2023年,全省将继续推进助老食堂建设,助老食堂总量将突破1万处。

枣庄市第十五中学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初中,能让孩子到这里上学,一直是枣庄市市中区学生家长王领军的心愿。“按照划片招生,我们孩子去了勤为学校。正赶上勤为学校由十五中托管,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都是十五中派来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王领军说,去年9月,孩子顺利升入重点高中,一家人非常高兴。

管理机制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育管理一体化,评价考核一体化……近年来,枣庄十五中创新探索“一体化托管”模式,托管了勤为学校、建设路中学、光明路中学等五所学校,形成了“5+1”的集团化发展格局,实现了教学教研同频共振。

教育是民生之基。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人民群众的期待从“有学上”转为“上好学”。积极回应群众诉求,统筹优质教育资源,我省大力实施教育强校扩优行动,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建立校际、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集团、联盟1926个,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062所,实现集团内学校党建、管理、教研、课程、资源、师资、评价等一体改革、共建共享,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越办越好。

今年2月,家住济南的郭女士因头疼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葡萄膜大脑炎。一个月三四千块钱的收入,又上有老下有小,郭女士坦言,“这次生病,压力挺大”。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去年山东首次开展中成药专项集中带量采购,她所用药物血塞通注射液大幅降价。“原来每支20.08元,一个疗程下来,要花费602.4块钱。而现在一个疗程只需要79.8元,省了500多块钱。”郭女士感慨道,“药品集采,真真减轻了咱老百姓看病负担。”

药品价格降下来,民生温度升上去。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肿瘤靶向药、常见病用药等427种药品集采平均降价50%以上,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18类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平均降价70%以上,累计减轻患者负担和医保基金支出338亿元。

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我省实施新一轮区域医疗能力“攀登计划”,获批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人员数、床位数分别达到8.57万个、105.57万人、67.39万张,均居全国第二;县(市)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服务水平,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本标准,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让群众脸上“笑”起来

——真心想着群众,真情服务群众,真诚依靠群众

改善民生效果显著与否,群众的笑脸是最好的“试金石”。真心想着群众,真情服务群众,真诚依靠群众,山东各级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生工作,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

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居民李建民的笑容,是幸福的——

60岁的李建民,现在有了新身份——幸福街监督服务队成员。幸福街,“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买菜、就医、托管等生活所需,一站式解决。社区建立居民代表巡视制度,每周五对幸福街上的几十家商铺和便民服务中心巡查测评,已收集反馈意见17条,均联系相关责任人解决完成。

“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回忆起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流佳苑社区看望群众的一幕幕,社区党委书记李存业仍心潮澎湃:“总书记的话我们牢记在心,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齐心协力建设家园。”

“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这篇大文章”。近年来,山东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深入推进社区议事协商,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去年,全省60个村、26个社区,161个村、39个社区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济宁市微山县居民王超的笑容,是感激的——

“真心感谢民警同志,把我从被骗边缘拉了回来。”前阵子,他受人诱导在某诈骗App上投资“艺术品”。接到微山县微山岛派出所预警人员提醒电话,王超仍坚信该平台为正规平台。得到其同意后,预警人员专门来到王超家中,向他讲解诈骗手法、播放案例视频。王超恍然大悟,赶紧卸载了这一App。

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针对电信诈骗方式由电话转为网络,济宁提升信息化监测手段,建立涉诈线索查办“四快”机制,创新施行涉诈人员“一人一组一策一档”管控模式,去年破获案件5277件、抓获嫌疑人7019人,有力维护了群众财产安全。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依法严厉打击养老诈骗、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突出违法犯罪,在平安中国建设考评中均居全国前列;打响扫黑除恶“山东战役”,2018年至2022年全省累计侦办涉黑组织267个、恶势力犯罪集团946个,查扣涉案资产271.7亿元……五年来,山东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山东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

山东省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生活重建训练营学员刘祥梅的笑容,是轻松的——

“使劲,撑起!再来一下,翻过去了!”在伤友的加油鼓劲下,去年10月,脊髓损伤者刘祥梅学会了独立起身、翻身。经过28天的生活能力培训,她已成功解决独立出行等生活难题,最重要的是,对生活重燃希望与信心。刘祥梅笑着说,现在也不避人了,每天都会去广场逛一圈。

帮助伤友打开自我封闭的空间,渡过心灵困顿,是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生活重建训练营的最终目的。省残联康复部主任科员秦子茹介绍,脊髓损伤者可以免费学习生活自理技能、心理建设课程,从而重获新生、重建生活,回归社会、服务社会。截至目前,我省及各市残联已举办生活重建训练营近20期,帮助300余名伤友完成生活重建训练。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困儿童等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连续三年年均提高10%以上;建成“如康家园”1400多处,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等服务……山东紧盯失业下岗、鳏寡孤独、低保五保、残疾人等困难群众,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春江水暖,春山可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造福亿万人民的宏伟事业,也需要亿万人民为之付出辛劳和智慧。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东将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汇聚起齐鲁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不断书写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大众日报记者 赵洪杰 李子路 刘兵 孙先凯 王建 付玉婷 孙源泽 孟令洋 毛鑫鑫 陈晓婉 常青 从春龙 薄克国 陶相银 丁兆霞 赵琳 刘一颖 张春晓 赵君)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