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济宁新闻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返乡种粮9年,他的农场成了大学试验田

2023-03-22 10:05   农村大众  

再过几天,中国农业大学的实验团队就要第三次来农场驻站了。3月10日,济宁市振东家庭农场负责人、任城区青联委员、乡村好青年刘凡周正忙着给团队成员整理住宿的地方,“老家的房子再改造改造,给驻站研究生们一个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

刘凡周,今年38岁,济宁任城区长沟镇后薛村人,返乡种地9年,是该镇第一家家庭农场的负责人。

初创业困难重重

2014年,29岁的刘凡周面临着将会影响一生的抉择。一边是已经有6年经验的管理工作,驾轻就熟,体面安稳;另一边是强烈的创业念头,令他心潮难平。

“当时正值国家鼓励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经过认真思考,我最终决定返乡创业,投身农业农村,成为一名新农人。”刘凡周说。

万事开头难,第一重压力来自家人的不理解。当时刘凡周抱着“不蒸馒头争口气”的信念,在当年5月一次性流转长沟镇后刘东村372亩土地。

第二重困难是缺乏种植管理经验和先进农机。数百亩土地,整地、施肥、播种、灌溉,繁重的工作量把人压得喘不过气。刘凡周咬牙坚持到收获季节,数百亩地的玉米穗堆积成山,让他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但由于高强度全力奋战,身体还是吃不消,胆管结石发作,他住进了医院。

苦心人,天不负。2015年小麦喜获丰收,这极大增强了刘凡周的创业信心。同年,他又流转土地424亩,共计经营土地1000余亩,创办了济宁市振东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建设了面积500余平方米的粮食仓储库房,慢慢开始购置农用植保无人机、大型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大豆免耕精量播种机、装载机等先进的农业装备。自此,刘凡周的种地事业逐步进入正轨。

勤学技术敢创新

为了实现增产增收,他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创新管理模式。

2015年,经过多方论证,振东家庭农场在任城区农业部门的帮助下,与济宁市农科院达成合作,建设大豆试验示范基地。依托市农科院这一平台,刘凡周带领家庭农场踏上订单农业发展之路,开始大面积种植订单大豆,成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许多普通农户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情,结果很好。当季的大豆获得丰收,效益超过玉米,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许多农民尝试跟种。”刘凡周说。

刘凡周毫无保留地把相关种植技术和经验分享给周边农户,同时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大户发展订单农业,收益比传统种植生产模式高出20%。目前,这一示范模式已经辐射面积5000余亩,每年可增收100余万元。

携手科研院所助力示范推广

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提高,刘凡周多次参与各种农业试验与示范推广。包括2016年任城区小麦高产创建、夏玉米高产创建,2017年任城区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等。2017、2018年同济宁市农科院合作,开展“麦茬直播夏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示范。2019年、2020年与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合作,开展冬小麦播期试验。

2020年,在济宁市农科院的介绍下,振东家庭农场同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展开合作,建立了长期定位试验基地。试验基地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大豆高产技术探索与粮豆轮作多样化种植模式研究,涵盖大豆播期、品种、密度、氮磷试验以及作物生产节氮增效、固碳减排、资源高效利用等研究。

与中国农大合作期间,刘凡周全力配合试验需求,帮助试验方案落地,解决驻站研究生的生活困难。两年来,帮助中国农业大学培养了4位博士研究生、3位硕士研究生。“我也是直接受益者,接触到了农业科研前沿的新理念、新仪器、新技术。”刘凡周说。去年,中国农业大学团队研究的“粮豆节氮增效技术”首先在刘凡周的农场进行了成果转化,帮助他一亩地降低成本30多元。

刘凡周的尽心负责受到中国农大师生的一致认可。2021年,他被特聘为中国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负责人,下一步,双方将继续展开合作。

9年来,刘凡周尝过甜头,也承受过压力。党的二十大开幕后,他仔细研读报告,进而作出判断:国家在粮食问题上的大政方针不会变,选择种粮准没错儿。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回农村,扎根田野。“年轻人回来种粮,要懂技术,更要吃透政策。”作为一名过来人,刘凡周建议,“要在政策指引下坚持创新,在尝试和改变中寻找突破口。”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相关阅读